講授課程:土壤學
講授章節🙎🏿♂️:土壤學發展概況
講授目的及效果:通過講述土壤化學學派奠基人——李比希的故事,引導學生不要畏懼困難和失敗😟,要學會從失敗中總結教訓,善於觀察生活學習中的細節🤌🏻,並運用所學知識加以分析思考。
尤斯圖斯·馮· 李比希 👩🏽🚀,男爵(Justus von Liebig😔,1803年5 月12日出生於德國達姆施塔特,1873年4月18日逝世於德國慕尼黑)是一位德國化學家👨🏻🦯➡️,他最重要的貢獻在於農業和生物化學,他創立了土壤農業化學學派👩🏽🦲。作為大學教授,他發明了現代面向實驗室的教學方法✊🏼,因為這一創新⚂,他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教育家之一。他發現了氮對於植物營養的重要性🏄🏽,因此也被稱為“肥料工業之父”👊🏽。
在著名化學家巴拉爾發現元素溴的前四年👫🏼,李比希曾試著把海藻燒成灰👿,用熱水浸泡😌,再往裏面通氯氣。他發現,在殘渣底部沉澱著一種棕紅色的液體💃🏻👩🦰。他反復幾次都得到同樣的結果。如果繼續下去🦅,完全有條件從這瓶液體中發現新元素溴。但是,李比希根本就沒有做認真的化學分析,只是想,這些東西是通了氯氣得到的,說明海藻中的碘和氯起了化學反應,生成了氯化碘。於是他在瓶子上貼了一個標簽🚐,上面寫著“氯化碘”,然後就把這瓶液體放在櫃子裏👩🏽🔧🧐,一放就是四年。1826 年8月14日,法國化學家波拉德宣布🏄🏻,發現了性質介於氯和碘之間的新元素溴🥷🏽,這一發現,震驚了化學界。李比希看到了波拉德的報告後⚫️,頓時想起他放到櫃子裏的那瓶“氯化碘”👷♀️,他趕緊翻箱倒櫃🤾🏻♂️,找出了那瓶棕色液體,認真地進行了化學分析🥛,分析結果使他激動又痛心。原來,那瓶棕色液體不含有氯🤽🏻♀️🤵♀️,也不含有碘,更不是他猜測的“氯化碘”,其成分正是波拉德發現的新元素溴👧🏼。如果李比希采取嚴格的科學態度🏃🏻♂️,認真分析那瓶棕色液體🎻,那麽發現元素溴的不是波拉德⛑,而將會是李比希。 李比希失之交臂,他懊悔極了,恨自己粗心大意🤚🏼,恨自己進行了大半輩子的化學研究,卻缺乏嚴格的科學態度。他為了警誡自己,特別把那瓶棕色液體放在原來的櫃子裏,並把櫃子搬到大廳中🦸🏿♀️💂🏽♂️,在上面貼上一個工整的字條:“錯誤之櫃”。而且,他還把瓶子上的標簽揭了下來🤲🏻,用鏡框裝上,掛在床頭🧑🏽🌾,不但自己看,還給朋友們看🐒。李比希接受教訓後,善於在異常現象發現問題🥓👩🎤,又能通過實驗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,所以成為化學史上的巨人。李比希用“錯誤之櫃”警惕自己👨🏿🚀,教育學生👋🏿。